鄭州地處中華腹地,史謂“天地之中”,古稱商都,今為綠城。早在3500年前,這里就是商王朝的都邑,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。如今,這里處處可見“商”文化的蹤跡,商城遺址展示了那個時代建筑文化的魅力,賦予了這座現代化城市歷史的厚重感。
據統計,2000年鄭州人均耕地還不足0.75畝,遠遠低于全國1.19畝和河南省1.1畝的人均耕地水平。面對毀田造磚導致的土地流失和環境惡化的困境,鄭州市以國家墻改政策為準繩,以保護耕地和環境、節能利廢、造福子孫后代為己任,以適應建筑業產業化發展、服務省會城市大發展為根本,以“禁實”“禁黏”為抓手,與時俱進,開拓創新、抓住機遇、大膽實踐,開創了具有鄭州特色的墻材革新之路,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。
服務省會 做大新墻材
1954年,鑒于鄭州交通便利的有利條件,河南省會由開封遷到鄭州,鄭州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,由此開始了鄭州發展的新紀元。改革開放后,伴隨人口劇增,城市框架不斷地拓展,基礎設施和房屋建設突飛猛進,墻材需求倍增。
2002年,鄭州市建筑節能與墻體材料革新辦公室(簡稱鄭州市節能墻改辦)正式成立。為了適應省會城市大發展,鄭州市節能墻改辦確立了“禁實禁黏,發展新材,服務省會,跨越發展”的墻材革新工作基本思路,組建強有力的墻改隊伍,積極宣傳拓展輿論環境,出臺多項規章制度及文件,強力推進墻材革新各項工作深入持久開展。
鄭州市先后拆除關閉黏土磚瓦窯廠640座,發展經過確認的新型墻材企業68家,形成了磚、板、塊三大系列20余種新型墻材產品,滿足了鄭州建筑業現代化發展的需求。“十二五”期間,鄭州新型墻材產量達到290.64億塊標磚,產值85億元,減少二氧化硫廢氣排放398.18噸,綜合利用工業廢棄物2017.14萬噸,節約標準煤285.5萬噸,新型墻材應用面積比例達到100%,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。
兩大戰略 帶來新契機
如今,鄭州市經濟已進入“增速換擋、結構優化、動力轉換”的經濟發展新常態,鄭州市確立了電子信息、汽車及裝備制造兩大戰略支撐產業和新材料、生物及醫藥兩大戰略新興產業,為新型墻材的發展和提升帶來新的契機。
“十一五”以來,鄭州市先后投入2645萬余元用于新型墻材專項基金的貼息、補助,投入1100余萬元用于研究蒸壓粉煤灰磚墻體裂縫控制、石膏自保溫外墻砌塊建筑技術規程等50余項科技成果,有力支撐了墻材革新增速換擋。隨著河南興安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投資1.5億元建成年產40萬立方米B05級蒸壓加氣塊生產線、灰砂蒸壓自保溫加氣塊生產線成功面世,新型墻材產品正在向結構保溫一體化快速推進。
建筑產業化、房屋裝配式發展為墻材行業結構優化提供了動力。鄭州市發揮國際物流港、信息港的優勢,大力推進墻材園區化、生產現代化、產品部品化,先后完成航空港新型裝配式墻材產業園、新密省級綠色建材產業園的規劃,正在積極開發建設,為河南墻材沿著“一帶一路”走出國門做好充分準備。
閉合監管 推行“互聯網+”
鄭州市市長馬懿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:“以智慧城市建設為載體,扎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城區交通秩序綜合整治,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審。”墻材革新正成為建設美麗鄭州的重要抓手。
鄭州市城鄉建設委員會專門印發《關于進一步加強新型墻體材料閉合管理工作的通知》(鄭建文[2013]43號),深化閉合制度監管,將城市“禁黏”和農村“禁實”監管貫穿于工程建設全過程,突出審查、備案、施工、驗收四個重要環節。
鄭州市投入30萬元財政資金,建設了新型墻材遠程監控系統,利用現代信息技術,推行“互聯網+”監督管理模式,要求全市所有確認的墻材產品企業安裝遠程監控設備,通過“千里眼”實時監督企業生產情況。鄭州市還推行墻材產品標識制度,對各墻材企業的產品標識備案登記,所有產品必須具有生產廠家的標識,無標識或標識不清視為不合格產品,從而有效地控制了生產源頭,確保了產品質量。
立法執法 再鑄新輝煌
2010年,鄭州市在加大新型墻材推廣應用的同時,出臺《鄭州市發展應用新型墻體材料管理辦法》,為鄭州市的新型墻材執法提供了有力依據。與此同時,鄭州市嚴格新型墻材確認標準,加強建筑工地巡查,切實做到有法必依。鄭州市還不斷完善《新型墻材專項基金返退實施細則》等8項制度,做好基金的征收管理。“十二五”以來,共征收新型墻體材料專項基金7.42億元,征收率為100%;新型墻體材料專項扶持資金達3857萬元。
一直以來,鄭州市墻材革新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。鄭州市不僅是我省首個“禁黏”示范城市,而且鄭州市區和轄屬縣(市)在全省率先實現“禁黏”,農村鄉鎮提前一年實現“禁實”;先后榮獲國家、省級榮譽19項;7項成果榮獲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建設科技進步一等獎;行業管理無群眾上訪事件,群眾滿意度測評達100%。
隨著《河南省發展應用新型墻體材料條例》正式出臺,大鄭州、大墻材、大發展將成為新常態,鄭州市墻材革新工作必將為建設美麗鄭州做出新的、更大的貢獻。(河南省墻體材料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)
來源:河南日報